元旦前夕,一位学生画了一幅仙女画送给老师,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所谓的“仙女”看起来真有点儿像个“母夜叉”,但因为是自己亲手画的送给教师的礼物,孩子的眼睛还是因兴奋而闪闪发亮。
当时,她的老师因为怀里抱着一大堆作业本,而随意说了声“谢谢,我没处放。”
“哦!”学生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,垂下双手,满眼尽是失望和沮丧,悄无声息地走开了。
值得庆幸的是,这位老师马上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感情,立即要回了那张画。孩子看到了老师在认真地欣赏自己的作品,灿烂的笑容又飞上了她的脸颊。
迟雅点评:
苏霍姆林斯基指出:“一个可教育的人在道德和审美方面所具有的天性的激情,表现在他对于善良的言语、训练、劝告和临别赠言十分敏感。如果您希望您的话能教给学生生活,您的学生能追求良知,那您就在年轻人的心中培养精细的感情和敏感的激情吧。”
这位教师的行为表现了她心灵中的三个亮点:
第一,她能以一颗童心去观察、理解小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感。正是因为她有着一颗童心,才会与孩子实现真正的情感交流。因此,他觉得孩子所画的“仙女”是美丽的。以成人的心态和世俗的眼光,是难以窥视并进入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的。
第二,她注意尊重学生的感情。她所说的“没处放”,是因为怀里正抱着作业,眼下没有办法接纳孩子的“仙女画”,而不是对孩子感情的亵渎。而孩子的反应显然是对老师的话产生误会了。她把尊重孩子的感情看得很重要,当她发现孩子的反应不对劲儿时,便及时找孩子要来了那张画。
第三,她有一颗爱心。爱由心生,溢于言表。没有爱心,任何技巧都显得苍白,甚至是矫揉造作。有了这颗爱心,看到孩子“满眼的失望和沮丧”,就会引起心灵的震撼,才会自然而然地欣赏孩子画中的“仙女”,才会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,才会去关照孩子的生活、学习、健康,保护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