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难生长智慧。当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我国时,我们对“危机”一词作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解读:危机,既是“危难”也是“机遇”;我们要从危难中寻求机遇,把损害发展的危难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机遇。而接下来的问题是:怎样做到转危为机?这里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,那就是信心、创新和同心。
信心是克服困难、转危为机的重要思想基础。去年下半年,当金融危机还让世界一片迷惘的时候,我们强调:“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。”如今,这句话已风靡世界,成为激励人们勇敢面对金融危机的一句名言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:我们的信心和力量,来自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;来自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挑战、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;来自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、环境保护、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;来自充裕的资金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;来自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、活力增强的各类企业和富于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;来自改革开放30年建立的物质、科技基础和体制条件;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和制度优势、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全国上下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、创造性;来自中华民族坚忍不拔、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力量。细细品味这八个“来自”,我们就会感到,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悲观失望是没有根据的,应该增强转危为机的信心。
信心十分重要,但信心还不等于转危为机的巨大力量。要获得这种力量,必须在增强信心的基础上,大力推动各项创新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要进行的创新,主要是生产方式、经营方式、体制机制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,即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部署,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,整合生产要素,拓展发展空间;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,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,消除体制机制障碍,激发创造活力;坚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、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、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,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切实落实到企业;等等。
创新是系统工程。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,只靠少数人、少数企业、少数地区推动创新是不够的,必须是东西南北、上下左右同心协力才行。同心的基点在哪里?就在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。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,中央已制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,提出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、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大举措,并明确了必须把握好的四项原则:扩内需、保增长;调结构、上水平;抓改革、增活力;重民生、促和谐。只要全党全国人民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,步调一致、戮力同心,转危为机就一定能够实现。
当然,转危为机的过程决不会轻松,必然充满无数的困难和艰辛。企图不花气力,舒舒服服地渡过危机,只是一种良好愿望。转危为机,意味着我们必须克服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困难、压力,克服自己的弱点、缺点。个中的艰辛,不仅是“在所难免”,而且是“如影随形”。我们必须有大无畏的精神、勇往直前的气概、百折不挠的意志,不断调整自己,克服困难,变压力为动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,成功实现既定目标。